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有些行为让我们抓狂。孩子这些看似“不乖”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了解了这些秘密,我们就可以摒弃焦虑、对抗,从容面对,爱孩子更有章法。
孩子“逆反期”,爸妈“头痛期”
“逆反期”或“反抗期”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概念。两岁左右(这只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年龄段,每个孩子进入逆反期的年龄都会有差异,或早或晚),大多数孩子进入人生第一个“逆反期”,国外称之为“terrible two”。说“不”,以各种方式跟爸爸妈妈对抗,是孩子这个阶段最典型的表现。孩子进入“逆反期”,爸爸妈妈就跟着进入了“头疼期”。由耐着性子说教到不知所措,再到抓狂,是大多数爸爸妈妈面临孩子“逆反期”的真实写照。更令爸爸妈妈头疼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的“逆反期”可能还不止一两个。
实际上,“逆反期”并不可怕,相反其有着特别的意义。只有当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强烈的想要主宰自己的欲望的时候,逆反行为才会出现。人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靠近,唯有亲子之爱是为了远离。成长是孩子必然的需求,也是爸爸妈妈最大的愿望。而“逆反”正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征兆,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因此,“逆反期”是孩子心智发育上了一个台阶的信号。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这本是好事一桩。
案例1:某天,姐姐们在会所大厅的墙壁上挂了一根绳子,上面夹了很多小夹子,用来展示孩子们的作品。有个3岁多的小男孩把绳子摘下来,扔在了地上。
妈妈批评孩子不该这样,并坚持让孩子把绳子挂回去,但他不为所动。我走过去,面对面看着孩子:“你是想试试这根绳子摘下来以后还能不能挂上去,对吗?这真是个很好的主意。我估计你很快就能把它挂回去。”孩子立刻行动起来,把绳子挂回去,并把悬挂在上面的作品弄得整整齐齐,然后回过身,一脸自豪地看着我。我笑看着他,竖起一根大拇指,以很惊讶的语调夸奖他:“你可真够神速的,这么快就全都挂好了?”
我没有批评孩子,而是从正面引导他,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很有想法的好孩子,于是,他有了“我真行”的感觉,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感觉,不用我再去劝说,他自然就会按照我期待的方向去行动。事后的赏识更是无异给了他一碗心灵鸡汤,让他畅快无比。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他内心满溢着愉悦感、自豪感与价值感,他“逆反”的能量自然被消融,如此一来,他又怎么可能不乖巧呢?
案例2:有一天,朋友带着孩子来我家玩。临走的时候,奶奶要求孩子自己穿鞋,但是孩子磨磨蹭蹭,就是不动。他在跟奶奶较量。因为他很清楚,只要他坚持不穿,奶奶终将按捺不住并出手解决问题。祖孙俩较量了不少时间,看来不会有结果了。
我蹲下来,以“羡慕”的眼神看着孩子:“你这鞋子好漂亮啊!穿上肯定特别好看吧?要是我也有这样一双鞋子,那我可太高兴了。”这是我一贯的伎俩,孩子们通常都会被吸引住。果然,这句话有效地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漂亮的鞋子”上了。
“奶奶,你知道××穿鞋有多快吗?肯定不知道吧?”我与奶奶对视一下,奶奶心领神会。她立刻回应:“这我还真不知道呢。”这话暗示他很能干。他的小脸上已有得意之色。“××要自己穿,肯定比奶奶穿快多了。哎呀,要是奶奶穿,得急坏我。”进一步暗示他很能干。这时候,小家伙已经动心了。我趁势补了一句:“你看,那边有个小凳子,你可以坐在小凳子上面穿,也可以坐那边的地毯上穿。你想坐在哪里穿呢?”“我要坐在小凳子上穿。”小家伙坐在小凳子上,争分夺秒穿起了鞋子。于是,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四招应对宝宝的“不乖”
爸爸妈妈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孩子的“逆反期”,避免亲子冲突。
第一,尽可能给孩子自主的权利。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可以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己做主。
第二,顺应孩子的需求加以疏导。当孩子表现得“逆反”的时候,我们先要思考:他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第三,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也是解决“逆反期”冲突非常好的策略之一。当然,我们给出的选择最终的指向应该是同一个目标,而不是两个反向的目标。
第四,顾左右而言他。一旦对抗产生,我们很容易与孩子持续地纠结,导致对抗升级。当对抗的能量积聚到某个极限,我们就可能因为耐不住性子而爆发。此时,我们最好问自己一个问题:“除了对抗与妥协,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呢?”只要我们改变一下思维模式,这第三条路通常是有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以上述的方式应对孩子的逆反期,与要求孩子遵守规则不相矛盾,这样做的目标是减少冲突,而非纵容孩子。这些做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同时也以此向孩子示范沟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