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给老师们提出一个问题:“你发现孩子什么时候最快乐?”
“当然是自己疯玩的时候。”
“那疯玩的背后蕴含着什么?”
“自由。” “投入。” “没人管,放松,没有这样那样的要求。”
我又提出:“你小时候有过这种疯玩的体验吗?”老师们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玩得顾不上吃饭的经历有很多,练就了很多‘拿手本领’,比如跳绳、跳马、踢毽子、翻跟头等等。”“如果大人每天来教你,定个目标要求你必须达到,结果会怎样?”老师们笑了:“那肯定有点反感,说不定还会有反效果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由疯玩呢?如果放手,会怎样?”“安全问题怎么办?教师的组织指导如何体现?”一位老师脱口而出。能否将这些问题和因素有效融合,让教育价值最大化呢?我们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小班孩子玩小高跷,老师一会儿帮助孩子穿高跷,一会儿拉着孩子的胳膊练习向前走,忙得不亦乐乎。大多数孩子摔倒后都会等着老师来帮助。老师的好心帮助,恰恰剥夺了孩子自己练习的机会,让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我提醒老师要鼓励孩子自己尝试。有个孩子走几步就被绊倒了,老师提示他:“你把脚抬高点走试一试。”这个孩子马上掌握了动作要领。有个聪明的女孩摔倒后借助旁边的台阶站了起来,老师马上表扬了她并鼓励其他孩子向她学习。
中班老师组织孩子将呼啦圈摆成山洞的形状,玩钻山洞游戏。孩子们认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排着队依次钻过山洞。我请这位老师观察孩子:“你觉得他们够快乐吗?怎样能让他们更快乐?”老师马上意识到问题并提出要求:“小朋友,你们自己去玩一玩、试一试,看谁有更好的玩法。”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创新出的各种有趣的玩法,有的孩子拿着呼啦圈当车轮滚动;有的孩子找来其他玩具一起玩套圈;有的孩子把呼啦圈当作汽车,两两合作开起了汽车……
大班户外活动玩轮胎,每次活动前教师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准备器械、布置场地,活动中要忙着组织孩子游戏、保护孩子安全。每次活动结束,老师都累得够呛。我们尝试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自由和有效的指导,将整个活动过程完全交给孩子,包括场地器械准备、自由组合游戏、收拾整理。尤其是我们将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伴随着活动有效进行,使活动进展得既安全又流畅。
安全问题曾经成为我们组织活动的最大阻力,其实,我们在注重保护孩子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必须在大量的活动和实践中习得。教师放手后,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惊奇:两个女孩子站在梯子和轮胎做成的跷跷板上“翩翩起舞”,表现出超常的平衡能力;几个男孩一边在高高的梯子桥上走,一边玩着抛接球、套圈、顶沙包、双人夹球,各种玩法让我们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高难度挑战着我们之前的“经验”,却从没有出现我们所担心的“安全事故”。孩子们对“安全”的态度更是让我们欣慰,他们会互相提醒注意安全,甚至还能互相保护。
放手,是对孩子自我成长的信任,是对童年独有价值的尊重。放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