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鸟类的痴迷要归于童年时与鸭子的结缘。12岁那年,清明后的一个周日,在农贸市场,我第一次见到雏鸭,当即就被它们可爱的样子迷住,立马买了两只带回家养。
刚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找来脸盆装满水,把小鸭子放了进去。小鸭子下水后,两脚划水,非常自如地游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当它们用左脚快速梳理左侧下巴的毛时,右脚会向后伸直,而用右脚做这个动作时左脚也同样会伸向后方。我觉着非常“神奇”,想不到这么个小东西竟然有如此“复杂”的行为,进而更有兴趣去细致观察它们。
然而,好景不长,养到第三天,我的两只小鸭子就因气候突变“冻”死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都陷于悲痛之中,向有经验的人询问才知道:这么小的雏鸭一定要做好保温,而且绒毛的防水性较差,如果天气不好,长时间待在冷水里,体质不好的个体很容易突然发病死亡。
转眼又过了一年,邻居又送给我两只雏鸭,我吸取了前一年失败的教训,这次养起来还算顺利。短短两个月,它们就和成年鸭子差不多大了,身上也开始长出羽毛。家里的脸盆每次只能放一只进去站着泡澡,而没法游泳。
刚放暑假,我就立刻把它们带到海河中去游泳。结果,第一次下河,它们就糗态百出,放到水里后两脚就拼命地向下蹬水,好像生怕自己沉下去,完全不见了小时候在水中的那份从容。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即便是天生就有的技能,如果没有持续锻炼和应用,同样也会荒废退化。就如同婴儿生来就会在水中憋气游泳,对水也没有恐惧,但如果之后没有坚持下水,大了以后就会对水产生恐惧。
这之后,我每天都带它们到河边去接触水,不过并不强制它们下深水,而是任它们在河滩边吃喝边玩耍。很快,两只鸭子就对深一些的水消除了恐惧,开始尝试着游几下再上岸。一周后,它们便能完全无障碍畅游了。后来,更像捉迷藏似的,钻入水下,再翻到水面不停地追逐游戏。这场景着实把我看呆了,不禁想:难道它们下水捉鱼去了?
于是,我向很多大人求证——鸭子钻到水下是捉鱼去了?然而,我没有得到十分清晰的回答。我思考着:鸭子的扁嘴并不太善于吞咽大点的鱼,而且它们每次下去就三五秒钟,很难相信这么快就能捉到鱼并吃掉,所以我觉着捉鱼这个解释有些蹊跷。
类似“它们是到水下去捉鱼了吗”这样的疑惑,在养鸭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为了找到更为满意的答案,我开始查找书籍,了解到家鸭原来是由绿头鸭驯化而来,它们在洗澡时候潜水只不过是一种玩耍。野鸭也并不只有绿头鸭一种,而是包括很多类群,还有专门潜水拔草吃的潜鸭和潜水捕鱼的秋沙鸭,这真让我大开眼界。
翻阅专业的书籍时,我也接触到了其他形形色色的鸟类,发现它们同样美丽而神奇。就这样,我和鸟类的距离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它们,这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之后走上研究鸟类之路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