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图画书中,有一类书特别让爸爸妈妈感觉手足无措,那就是无字书。我们习惯了声情并茂地给孩子朗读,习惯了遵循着文字的线索为孩子指引一条通向幻想王国的路。而无字书只有图画,一个文字都没有。大人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熟练掌握的“武器”,那条通向幻想王国的路似乎消失了。在这样的书面前,我们该怎么为孩子读呢?
《雪人》带给我们的感悟
《童书中的神奇魔力》一书的作者妮娜·米可森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尝试,她带着一本叫《雪人》的无字书走进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的教室,坐在地板上,鼓励孩子把这个故事讲给她听。那是一本堪称经典的无字图画书,讲述了一个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冬夜,男孩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堆了一个雪人,那天夜里,雪人来到男孩家中玩耍,带着男孩飞翔美丽而浪漫的原野夜空中。天亮前,男孩和雪人回到家中,等男孩睡醒后跑去看时,却发现雪人已经融化了,只有两块曾经被当作眼睛的黑炭孤零零地留在雪地上。在大人看来,这是一个浪漫而悲伤的故事,但在与孩子一起阅读、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妮娜发现,孩子关注的重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有的孩子愿意让男孩扮演主导的角色,有的孩子则认为雪人是无可置疑的第一主角;有的孩子因为雪人融化而伤心,有的孩子却乐观地认为男孩可以重新堆一个雪人,让好朋友再回到身边。通过让不同的孩子讲述这本书,妮娜看到一个有趣的事实:每个孩子都会在一本书中获得不同的乐趣,获得完全属于他们个人的阅读经验和感悟。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是一种与传统方法迥然不同的阅读方式,大人不再是阅读活动的主导者,对图画书的诠释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可言;相反,孩子成为主动的、有诠释能力的阅读者,他们自主阐释故事、思考故事意义、体验阅读乐趣。
少一些顾虑,多一些自由
也许是因为传统教育的关系,父母对故事的“意义”总有一种执着,或者说是焦虑。孩子有没有正确理解这个故事?他们知道作者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他们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吗?出于这种焦虑,有些父母甚至把阅读过程变成了某种考试;也有某些图画书还会在最后印上针对这个故事的“思考题”,让孩子在读完故事之后逐题回答。当然,我们非常鼓励父母和孩子在阅读之后进行互动交流,但那应该是开放式的、充满乐趣的探讨,而不是枯燥无味、以“标准答案”为导向的考试。
无字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给孩子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如果在一般的图画书中,我们常常把文字当作路标的话,那么无字书就把所有的路标都撤走了。广阔无垠、闪耀着神秘色彩的幻想世界在孩子面前敞开,他们可以规划自己的路线图,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想象空间。而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大人还给孩子的,是阅读的自由,更是面对世界的主动性。这其实不仅有利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更是有助于孩子人格成长的无价财富。
无字书,更具强大的故事力量
再回到无字书本身。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雪人》,这本书虽然没有文字,但绘画语言无比丰富。作者雷蒙·布力格用几支朴素的彩色铅笔,把这个发生在寒冷冬夜里的故事,讲得无比生动和温暖。在整本书里,大大小小加起来一共有167幅图,随着故事节奏的变化、男孩心情的变化,图片大小发生了富有意味的变化。当雪人冲男孩挥挥手,邀请他体验飞越夜空的旅程时,画面逐幅加大,从半页变成一页,再变成一个富有冲击力的大跨页,似乎让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有力地把故事推向了高潮,那气势恢宏的雪夜美景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而故事的最后一幅画面,雪人融化在阳光里,作者则用了最小的画面呈现,突显男孩的悲伤。
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敢于创作无字书的作者,一定是具有强大的讲故事能力的作者。雷蒙·布力格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之所以把《雪人》画成一本无字书,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过让雪人开口说话,主人公不说话,其他人就没有必要说话了。
没错,就是这样,无字书为我们展现了一种静默而美好的境界。就像顾城诗里写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除了语言,我们还有很多表达情感的方式。
静静地欣赏世界、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情感,也是我们愿意让孩子拥有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