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第一天,每个宝宝都可以带一个毛绒玩具,女儿麦苗选择了心爱的米老鼠。恰好,同学娴娴抱的也是米老鼠,一模一样,但大小几乎是麦苗的两倍。
老师说:“麦苗,你的这个小,是宝宝。娴娴的大,是妈妈。”麦苗满脸不高兴地说:“不,我的大。”
老师蹲下来,指着米老鼠说:“麦苗,你看,是娴娴的大,你的小。”麦苗更不高兴了:“就是我的大。”
老师无奈地冲我笑了笑,我也觉得尴尬,只好转移话题。
以麦苗的认知,当然能分清大和小,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回家以后,我问麦苗:“玩具大有大的好,大的醒目漂亮;小也有小的好,小的精致,抱着方便。你为什么不让老师说你的米老鼠小呢?”麦苗想了想,和我聊了一会儿,确认并非什么东西都是大的好,这才肯承认自己的小。
3岁前后,麦苗特别喜欢和我玩争抢东西的游戏。“妈妈,我们俩抢东西吧。”麦苗一边说着,一边把玩具递给我。吭哧吭哧,小家伙使出全身力气。我一松手,她险些摔倒,随即喜笑颜开,大呼“我赢了,我赢了”。
有时,我故意不让她赢。小家伙就会瞪眼、噘嘴,伸出小手要打我,甚至委屈得直哭:“妈妈,我想天天赢。”我把她搂在怀里,安慰道:“麦苗,玩游戏就是这样,总会有输有赢啊,一直赢就没意思了!”“不,有意思!”小家伙抹着眼泪,仍不服输地缠着我继续玩。若是再输,依旧哭鼻子。
我知道麦苗是个好胜心强的孩子,这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
好胜心强,意味着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小升初、中考、高考,处处都是赛场,一路过关斩将,奋勇拼搏,只有攒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才不至于弃甲曳兵、一败涂地。初入社会,优胜劣汰,更是需要不断增强实力,才能脱颖而出,从而谋得一个好工作。
人生初期,“赢”是那么重要,它意味着生存。
这听起来很残酷,是吗?当然不是,青春年少,在他们的眼中,世界多姿多彩、纷繁复杂,也因此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同时,不管竞争有多惨烈,也无法抵挡迎面而来的,浓烈的友情与爱情。
但是,在逐渐稳定之后,我们会发现,输赢的标准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一味地沉迷于和别人比输赢,会很容易迷失自我。别人都在追求的东西,是不是我想要的?哪些事情,看似赢了、离成功更近了,但并未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喜悦?当大家都认为米老鼠“大的好”时,自己是否还能坚持“大的小的都好”?当认同“大的好”,却不能拥有时,将如何面对?
人生,绝不是赢别人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赢自己比赢别人更难。
周末,麦苗陪桐桐姐姐去上舞蹈课。到了教室,麦苗看到姐姐们换上漂亮的舞蹈衣,而自己没有,“哇”地一声痛哭起来。听着麦苗哭,我心疼不已,恨不得立即变出一套来,穿在她的身上。抱着伤心的麦苗,离开教室后,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哄她、讲道理,但是终究忍住,没有承诺她一套漂亮的舞蹈衣。
看着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对一个孩子来讲,这份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它还远谈不上虚荣、攀比,只不过是一个孩子本能的对于物质的占有欲。作为妈妈,我能够理解,但绝不纵容。每一次面对欲望,都是了解自己、掌控自己的机会。
孩子,没有人能够天天赢,如果你想赢,就从赢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