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宝宝猛增体重 健康亮红灯

2014-08-14 17:15:12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宝宝生长发育的质量和水平是依靠体重来表现的,如果宝宝体重突然猛增,家长就需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宝宝体重过重过轻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因此,家长需要把握宝宝体重增长的底线。一起来学习下吧! 

宝宝生理性体重下降的2种常态 

体重下降常态1: 

发生时段:新生儿期内,宝宝出生后的2~3天,表现为体重开始下滑,到出生第3~4天,体重可减轻达出生体重的6%~9%。 

下降原因:体重下降的奥秘在于宝宝的胎粪排出、胎脂吸收以及皮肤黏膜水分因蒸发而流失,同时宝宝此阶段吸吮能力较弱、吃奶少,如此出多进少,体重势必下降,谓之生理性体重下降。 

特别说明:此种情况持续时间较短暂,到生后6~7天后,随着宝宝吃奶量增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逐步增强,体重可逐渐回升到出生时体重,然后稳步增长。倘若下降幅度超过出生体重的10%,或出生后第10天仍未回升到出生时的水平,就不要再考虑生理性体重下降了,应该寻找原因,如是否喂养不当、奶量不足或者生病等,并进行对症处理。 

体重下降常态2: 

发生时段:满周岁后,宝宝进入幼儿期阶段,体重可能没有增加,还略有下降,看上去肥嘟嘟的脸蛋不见了,形体也不如以前,甚至有些消瘦。 

下降原因:父母千万别误认为宝宝是营养不良,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因为宝宝开始进入告别“婴儿肥”阶段,身上的肉逐渐变得结实起来,致使原先的“满月脸”逐渐消失,属于发育进程中的又一个生理现象。 

特别说明:就整个幼儿期阶段而言,父母务必管好宝宝1岁左右的体重增长,此时段乃是一生中脂肪细胞生长积累的关键期。如果长时间过度喂养,尤其是给予大量高热量食物,如麦当劳、肯德基、冰激凌等快餐食品,导致宝宝热量摄入过多,生长发育过快,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肥胖就在所难免,由“婴儿肥”发展成“幼儿肥”甚至“儿童肥”,“小胖墩”由此而形成。“小胖墩”除给父母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外,有百弊而无一利,将使宝宝在以后的生活中伴随一些健康问题的风险,如心脏病、睡眠呼吸障碍以及糖尿病等。 

当然,喂养不足也会导致宝宝形体消瘦,由“婴儿肥”变成“幼儿瘦”,俗称“豆芽菜”,这同样潜藏诸多健康风险,如影响智力发育,容易罹患营养不良及感染性疾病等。总之,无论“小胖墩”或“豆芽菜”都不是健康体重,都需要医生进行干预,让体重恢复正常增长。 

宝宝体重增长规律 

各个年龄段每年增重指标: 

1.足月宝宝出生体重2.5~4千克,平均为3千克。 

2.宝宝满月时增重0.5~1.5千克,平均0.9千克。 

3.生后第2、3个月平均分别增重约1.25千克和0.9千克。 

4.4~6个月平均每月约增重0.45~0.75千克。 

5.7~12个月平均每月增重约0.22~0.37千克,全年共增重约6.5千克。 

6.2岁宝宝平均每年增重2.5~3千克。 

7. 2岁后平均每年增重2千克左右,一直到青春发育期(12岁左右)。 

每周增重指标: 

宝宝每周体重的增长数字则为最初3个月每周180~200克,4~6个月每周150~180克,6~9个月每周90~120克,9~12个月每周60~90克。 

增重倍数指标: 

若用增长倍数来推算宝宝体重,6个月时体重大约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大约是3倍,2岁时大约是4倍,3岁时大约是4.6倍。 

体重计算公式: 

6个月以内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6千克 

7~12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5千克 

2~12岁体重(千克)=年龄×2(千克)+8千克 

测量宝宝体重的注意要点 

当然,按上述公式估计算出的是宝宝该年龄段的平均体重值,宝宝究竟有多重,应当通过测量来获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婴儿磅秤测量。测量注意要点包括: 

1.测净体重须在宝宝空腹,且排去大小便后测量,并要减去衣服和尿布的重量。 

2.定期测量:宝宝6个月内每月测1次,6~12个月每2月测1次,1~2岁每3个月测1次,3~6岁每半年测1次,6岁以上每年测1次。将每次所测结果标在生长图上,描成体重曲线,并与标准体重曲线做比较。如果两线平行,表示生长速度正常;如果体重曲线平坦或向下,则表示生长缓慢,应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纠正。 

3.按上述公式或增长倍数计算出的是该年龄段宝宝的平均值,你家宝宝实际测得的体重值只要不超过或低于平均值的10%,都是正常的。 

4.宝宝出生后头3个月体重增长速度最快,以后随月龄增长而逐渐放缓。 

5.男宝宝要比同龄女宝宝重一些。以出生体重为例,女宝宝平均低于男宝宝0.11千克。 

6.宝宝体重增长不是呈直线上升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属生理现象。 

体重超标的宝宝需要加强锻炼,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家长要控制好孩子的食量,不吃油炸、膨化食品,多食水果蔬菜。而对于体重过轻的宝宝,家长应加强孩子的营养,多食用核桃、花生等坚果类食物,同时蛋白质的补充也很重要。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