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引人深思的育儿典型案例,身为家长你悟出什么了吗?

2015-03-12 10:27:55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幼儿早教 幼儿早教方法

在孩子成长路上,孩子和家长一样也很碰到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月最新的育儿典型案例,一起来看下吧!

13岁女孩自杀逼父母放弃二胎

近日,网上一直在提一则新闻: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13岁的女儿雯雯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引人深思的育儿典型案例,身为家长你悟出什么了吗?

网友评论:

@鲜肉小贱宝:天啊,我妈要是可以再生一个,我简直愿意帮她养啊!

@有原则的咔脚怪:我弟弟是在我14岁时出生的。我一直觉得我得到了爸爸妈妈14年100%的爱,而弟弟出生,他得到的是50%的爱。所以剩下的50%的爱应该由姐姐给他。

@Ripcord_yuE:虽然说比起独生子女来说,弟弟或妹妹会分掉你很多东西,比如零食、父母的关心等。但是能够让你学会怎么和别人相处,懂得分享和分担。成长因为有手足陪伴,也不会孤单。

@AiLing_贝儿:记得小时候,妈妈老说给你生个弟弟,当时觉得可害怕了,怕妈妈不要自己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似的经历。

@怂雪:那些纯粹为了生儿子或者为养老多个保险而生二胎的,老大抵触是很正常的,父母的心思很多孩子是察觉得到的。

@小亭:关键是两个孩子年龄差距不要太大,而且父母千万不要厚此薄彼。

@清袖C:这是小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如果父母能够多多关爱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注意孩子的心理教育,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不要一味指责孩子。

和孩子好好沟通:

孩子在5岁前,比较容易接受有一个新的家庭成员这件事。但孩子5岁后,思维和判断能力都已经初步形成,对于家庭新成员这件事,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一定不能忽略,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员。遇到和孩子有关的事都应该和孩子商量决定,让孩子有一种被接纳的感觉,内心就会充满安全感。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也更容易接受父母要二胎,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家中、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不会被取代的。生下弟弟或妹妹之后,爸爸妈妈不会减少对自己的爱,自己还会得到弟弟妹妹的手足之情。

日本研究:幼时玩得少,学习跟不上

玩是孩子的天性。日本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如果过早逼迫学龄前的孩子学习,不让他们充分玩耍,可能导致孩子9岁后学习跟不上。

研究人员向1040名有10岁以上孩子的家长收集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是否让学龄前幼儿充分玩耍”问题上,选择“是”的家长中,35.8%的人表示孩子能突破学习难关。总体来看,一部分家长的做法倾向把玩耍的主导权交给孩子,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玩耍严加看管。分析数据显示,后者的孩子入学后,在9岁这一阶段更容易出现学习跟不上等问题。

研究人员之一、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内田伸子就此现象表示:孩子在玩耍时会充分利用感官,这有助大脑发育,而9岁时的学习内容开始从形象转向抽象,需要更强的思考能力,孩子容易碰上学习难关。学龄前玩耍不够的孩子就可能因脑力跟不上,出现学习困难。内田伸子也指出,玩的质量更重要,多玩益智游戏,家长在一旁不时指点,更有益孩子的脑力开发,有助他日后突破学习难关。

“散养”的孩子有同情心

美国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孩子缺乏同情心。当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父母随时陪伴左右容易使孩子变成“自我陶醉者”。

美国波士顿学院心理学家彼得?格莱博士在其新著《自由学习》中指出,在没有成年人指导的情况下,孩子在自由玩耍中可以克服自我陶醉心理,更好地培养同情心。而如今,父母们都是时刻陪在玩耍的孩子身边。“散养”或孩子与邻居孩子一起玩耍的场景越来越少见。

格莱博士表示,所谓“自由玩耍”是指任何玩家随时可自由退出的活动。孩子强烈的玩耍欲望会使他们在玩耍过程中更好地约束自己,尽量避免其他玩伴随时退出,这就意味着孩子会更多注意他人的需求和愿望,既要自己尽兴又要让玩伴高兴。为此,孩子会更多地了解小伙伴的喜好,防止自我膨胀或对其他孩子的冷漠行为。

格莱博士认为,自由玩耍有助于培养如何自己作决定、自己解决问题、平等地与他人沟通、换位思考、结交朋友和处理危险等多种能力。自由玩耍还有助于孩子学习控制恐惧和愤怒情绪。

假想的朋友:在3~7岁之间,许多孩子会有一个假想的朋友。

这个朋友并不真实存在,可能是他们的一个毛绒玩具或仅仅是存在孩子头脑里的一个。他们给它起名字、在谈话中提起它,并且让这个假想的朋友一直陪伴自己玩耍。我们不必因为儿童有假想的朋友而感到不安,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最终会随着儿童成长,投入正常的伙伴交往而逐渐忘记这个假想的朋友。

明明病:网络新鲜词,并非疾病,却带有普遍性。“明明病”指在生活中,人们日常的惯性和惰性,有些事明明知道不该做,可还忍不住要去做。比如:明知道该减肥,却总也忍受不了美食的诱惑;明知道不应该对孩子随便发火,但总是克制不住……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你有没有明明病呢?

妈妈的育儿手账

新生的婴儿、孩子的成长等都是妈妈非常宝贵的记忆。许多年轻的妈妈们用手记的方式将照片与文字相结合,随时记录下孩子成长的美好点滴……

会画画真是棒呆了!时尚妈妈记录自己的每日搭配和育儿日记,两种不同的画风搭配在一起竟然也觉得挺和谐的嘛!

妈妈用胶带的拼贴混搭着女儿卡哇伊的照片,认真细致地记录着女儿的成长,透露出一股浓浓的爱意!

批评孩子,3种方法最糟糕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孩子做错事,批评不可少。但怎样批评却是门艺术,对孩子更是如此。以下3种批评方式最常见,也最糟糕:

1. 批评情绪化。一看到孩子有过失,就情绪激动、大喊大叫。孩子此时多半在想:“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即便家长不断质问孩子“你听明白没有”、“以后还犯不犯了”,孩子的回答也多半是反射性的敷衍,结果就是“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2. 批评泛滥化。该批评的不批评,不该批评的乱批评。如孩子赖床,家长盯着批评。可孩子打架,家长却理直气壮地找对方家长理论。

3. 批评联想化。不但上纲上线,还喜欢翻旧账。从打碎碗想起从前丢钥匙,然后说到打架、玩游戏。更有甚者说到后来忘记了要批评什么,于是叹气道:“我都被你气糊涂了!”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批评是无法让孩子了解问题所在的。

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确知道错在何处,今后避免或改正。聪明的家长,批评孩子要有技巧。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