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宝宝盗汗怎么办,怎么分辨正常出汗和盗汗?

2015-03-13 14:16:46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小孩子睡觉出汗 婴儿护理 幼儿护理 小儿盗汗

宝宝新陈代谢旺盛,所以出汗也比成人要多,这都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宝宝睡着之后,还在不停的冒汗,且有汗湿衣服的迹象,在受冷后容易感冒,感冒后体更虚,出汗更多——形成恶性循环,统称之为“盗汗”。

1.小孩盗汗的原因?

引起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应具体分析,辨证施治。一般来说,小儿盗汗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一是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由于皮肤内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多,可使机体产热增加,或者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这些均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内。此外,盗汗还见于睡前吃过较烫的饮食,或被子盖得太多大厚,或室内温度过高等。上述诱因均可使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信号,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全身出汗,尤以躯干、面部显著。

二是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小龙头,这种情况在侗楼病患儿中尤其多见。有一点要注意,盗汗并非是拘楼病特有的表现,应综合分析,必要时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以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侗楼病。

2.怎么分辨正常出汗和盗汗?

健康宝宝多数是因为置身于炎热环境或在跑跳玩闹之后、穿得过多或睡时盖得太严、睡前喝了高热量的奶粉等原因引起出汗。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出汗,只要安静下来,出汗现象自然就会消退。这是正常现象。

当宝宝夜间安静状态下出现大汗淋漓,甚至湿了衣被,日久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形体消瘦,这就属于盗汗。

3.盗汗都是因为体质弱吗?

不是,宝宝盗汗有以下几种原因。

喂养及护理不当:体质弱的宝宝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这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造成的。此外,给宝宝穿得过多或盖的被子过厚也会引起多汗。为此宝宝晚间不宜过饱,穿衣盖被要适当。

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除生活中导致高热的因素。例如宝宝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就应该对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这样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肥胖,有益于宝宝的身心健康。冬季卧室温度以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缺钙: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晃头部,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秃”。需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如果在盗汗的同时还伴有枕秃、囟门闭合延迟、X形腿、串珠肋等现象,很可能是由于血钙偏低引起,3岁以下宝宝较常见。

疾病:宝宝患病后期、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往往盗汗,这是因为体质虚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有以下病症会引起盗汗——

(1)结核。宝宝患了结核病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如怀疑宝宝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光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2)佝偻病。患佝偻病的宝宝在入睡后就开始多汗,尤其是头部,能湿透枕席或枕巾,并伴有枕秃和惊哭。因此,要及时让宝宝补充钙和维生素D。

(3)低血糖。如果宝宝常在天亮前出现多汗,同时伴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而快,则有低血糖的可能,这时可给宝宝喝些糖水或进食些糕点,即可纠正。 

宝宝患贫血、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时也可引起汗多现象。总的来说,宝宝盗汗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排除某些疾病引起的多汗。 

4.怎么护理小儿盗汗?

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盗汗,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小儿受凉感冒。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可以补充口服补液盐,简称“ORS”,或白开水加点食盐、糖,糖可以促进水和盐的吸收。被褥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此外,对易于盗汗的小儿,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随之而止,这将胜过任何灵丹妙药。

5.中医治盗汗是不是效果比较好?

是的。中医认为盗汗大多属于虚证。当宝宝体虚时,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致使皮肤汗孔开闭失调,不能收敛汗液,汗就容易流出。

中医认为盗汗可分为几种类型——

气虚型。最多见,宝宝遍身出汗,面色萎黄,胃口不好,经常感冒,消瘦,精神不佳。可用补气敛汗的中药,如炙黄芪10克,太子参12克,防风3克,煅牡蛎30克,山药12克,麻黄根10克,炒白术10克,煎汤,每日一剂。

阴虚型。宝宝以夜间盗汗为主,常伴有低热,手足心热,午后面颊潮红,口渴,睡眠不好,大便干结,舌质红。可用养阴敛汗的中药,如生地10克,沙参10克,鳖甲12克,五味子3克,碧桃干10克,浮小麦15克,煎汤,每日一剂。

营卫不和型。宝宝白天多汗,手足不温,易感冒,或有低热,舌苔薄白。可用调和营卫的方法,如桂枝4.5克,炒白芍10克,煅龙骨30克,糯稻根10克,炙黄芪10克,炙甘草3克。

局部多汗。如手足多汗,即使冬季也是手心出汗不止,而其他部位汗并不多。出汗的原因多是由于先天因素或局部汗腺功能障碍所致。可用五倍子30克,明矾10克,煎汤,待不烫后,多汗部位浸入,每次浸30分钟,每日1~2次。

Tips:民间治疗盗汗偏方

太子参30克、红枣15克,煎服;金雀根30克、麸皮30克(布包)煎汤去渣煮瘦猪肉,连汤服用;五倍子粉调醋成糊状,每晚敷于脐部,连用1周。

6.夏末初秋,宝宝盗汗应注意些什么?

夏季过后,宝宝机体相对处于较虚弱的状态,入夜后容易多汗,此时很多家长给宝宝吃补药、补品、大鱼大肉。不管宝宝的身体情况,让宝宝食用人参、胎盘粉、鸡鸭鱼肉、生猛海鲜等,以“大补”。

这种想法实在是不可取,秋凉后进食大量难以消化的食物,势必加重脾胃的负担,损害宝宝正常的消化功能。结果造成胃肠功能紊乱,食物得不到有效的消化,营养物质就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 

其实,只要做到一日三餐饮食规律,高蛋白食物、谷类、蔬菜、水果粗细搭配合理,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就可以了。多喝粥类,如黄芪红枣莲子粥,冰糖银耳粥、黑豆百合龙眼粥等等,对滋阴益气敛汗有很大的好处。此外,对盗汗宝宝不应给予辛辣及煎炒食品,以免辛热助汗。要多喝水,在饮水中加入少许盐以补充汗液中失去的盐。 

秋初天气仍较热,宝宝刚入睡时必然多汗,不久汗渐消失,不能因此认为是多汗症而服补药。 

在宝宝感冒发热时常有汗出,此时需暂停止汗药,否者发热更高。 

宝宝出虚汗一般在初睡时最多,可等宝宝熟睡后适当减去身上的盖被。发现出汗较多时,可用柔软的毛巾将头发、面部、身上的汗液拭干,并帮宝宝侧翻身,防止身下存汗。关闭窗子,防止对流风直吹宝宝身上而着凉。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