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母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母乳是宝宝的最佳食物,母乳和黄疸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不过这是真的,确实有一些宝宝因为吃母乳而发生黄疸。
母乳性黄疸最早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被报道的,当时发生率大约1%~2%,随着人们对母乳性黄疸的进一步认识,从上世纪80年代,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就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母乳性黄疸因何而来?
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明确,但医学界大多认为这是多种因素作用引起新生宝宝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至于胆红素肠-肝循环为什么会增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1.喂奶延迟、吃奶量不足或喂养次数少,造成宝宝肠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等,使肠道的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造成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2.母乳中某些特殊的脂肪酸与胆固醇含量高,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再次吸收,导致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母乳中还有一种因子,会影响宝宝肝脏代谢胆红素。
3.人的肠道中某些细菌可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转化形成粪胆原,然后排出体外,以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再次吸收。但是刚出生的宝宝肠道内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这也是造成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母乳性黄疸宝宝有特点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出现在宝宝出生后3~4天,黄疸高峰时间是出生后5~7天;迟发型出现在出生后6~8天,黄疸高峰时间是出生后2~3周。宝宝除了皮肤很黄以外,没有不舒服的表现,食欲很好、哭声响亮、反应好、大小便正常,营养状况也都不错,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怎样判断母乳性黄疸?
目前母乳性黄疸缺乏诊断手段,往往需要用排除法,也就是在排除了其他引起宝宝黄疸的病因后才能确诊。对于血清胆红素超过12~15毫克/分升(205.2~256.5微摩尔/升)的宝宝,医生会建议试停母乳,改喂配方奶3~5天,如果宝宝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到原来水平的50%以上,就可以确定为母乳性黄疸。
由于宝宝出黄疸的原因有多种,除了生理性黄疸,很多因素可以造成病理性黄疸,如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鉴别黄疸的类型有时比较复杂,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妈妈发现宝宝有黄疸,不要盲目认为是吃母乳引起的,要去医院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还能继续喂母乳吗?
现在很多妈妈母乳喂养意识很强,不愿意中断母乳喂养,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医生也不会轻易建议妈妈停喂母乳。对于诊断明确的母乳性黄疸宝宝,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医生会建议妈妈少量多次喂奶,并监控宝宝的黄疸变化及血胆红素水平。
不过,如果宝宝的黄疸比较严重,血清胆红素超过15毫克/分升(256.5微摩尔/升),医生会让妈妈暂停母乳喂养72小时,改喂配方奶。当胆红素下降到原来水平的50%时,就能恢复母乳喂养。重新开始母乳喂养后,宝宝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轻度升高,而后逐渐降低。在暂停母乳期间,妈妈应该用吸奶器将奶水吸出来,以保证乳汁分泌量不减少,当宝宝胆红素下降到可以继续吃母乳的水平时,马上就可以恢复母乳喂养。
预防母乳性黄疸小贴士
尽早开始母乳喂养,能让宝宝的肠道菌群尽快建立起来,不但有利于肠道健康,促进某些维生素的合成和吸收,还能促进肠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粪胆原,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让宝宝吃饱,吃奶量足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母乳性黄疸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