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过敏,注重预防”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课题。婴幼儿过敏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通过观察初步测试宝宝是否是过敏体质?这些都是正在为宝宝过敏而烦恼的爸比妈咪们很想知晓的答案。
什么是过敏
过敏性疾病亦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人从一出生到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的一种常见病。
过敏性疾病的特征:
往往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在人群中其发病只是个别人;
与人体的强壮程度无关;
当人们遇到对其过敏的物质时会迅速发病,且进展快速;
因为形形色色的过敏原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时很难回避,所以易反复发病;
过敏性疾病中,以速发型过敏反应比较常见,其主要表现有皮肤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等;
就小儿来说,过敏原主要是食物过敏和尘螨过敏,它主要引起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如果宝宝一到幼儿园就会出现咳嗽,也许部分咳嗽就是过敏所致。
过敏性疾病最新播报
近年来,由于空气和环境污染、人工乳和代乳食品增多以及空气、食品、饮水安全等因素,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过敏患者人数增多
1. 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对30个国家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2%的人患有过敏性疾病,其中以过敏性鼻炎、湿疹、哮喘、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最为常见。
2.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的哮喘患者达到3亿人,过敏性鼻炎患者达到5亿人,中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粗略估计在30%左右,而儿童的发病率要高于成人。
过敏患者地域差异
统计学调查显示,过敏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乡村,污染地区高于非污染地区;在发展中国家,过敏的增多与城市化生活方式相关,农村儿童较少患过敏性疾病;在城市,家庭条件好的子女较低薪阶层的子女更容易患过敏性疾病。正因为如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就是过敏性疾病。
误诊误治严重
由于对过敏性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普及和宣传不够,许多人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甚少,加上基层医生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知识更新不足,导致了我国过敏性疾病的误诊误治情况非常严重。就像症状看来相似的咳嗽、打喷嚏,其实有着不同的致病原因,治疗方法也可能有所差异。因此,爸妈们应该学习一些过敏方面的常识,以免延误诊治。
过敏和免疫有关
一提到过敏必然就要涉及免疫。人们经常听到“免疫”一词,多数人都会简单地认为免疫就是指人体的抵抗力。这种认识并不全面。
1. 从本质上讲,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对维持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通常对机体是有利的,一旦发生免疫功能过高或过低都可对机体造成损害。
2. 免疫包括机体对异物(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概括起来说,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3个方面:防御功能、稳定功能及免疫监视功能。
3. 免疫功能的任何一项失调,都可产生免疫的病理反应。如:防御功能主要是帮助人体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受感染性疾病的侵袭,该功能过于低下时,就会发生免疫缺陷病,导致人体对各种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而发生感染;该功能过高,就可发生超敏反应,也就是本文中所讨论的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的危害
人们对宝宝过敏危害的认识还很不足。从临床看,宝宝婴儿期患过敏不但给宝宝造成了痛苦,到了青春期后,会有一半左右发生过敏性鼻炎和哮喘,也就是说过敏症状会伴随宝宝一生。
婴儿常见的湿疹,虽然多数湿疹会于出生后1~2岁好转或消失,却有1/3左右会转为鼻炎、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等上呼吸道过敏现象,常常使宝宝出现类似于“感冒”流涕、咳嗽、发烧等症状,多数人常将这些症状误认为免疫功能低下,盲目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增强剂,反而会导致过敏更加严重。
有的过敏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器官的功能失调,尤其是反复发作的咳嗽、哮喘,不但影响患儿的生活及学习,甚至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不少儿童哮喘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最终发展为成人哮喘而迁延不愈,部分患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肺部纤维化损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终使肺功能受损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尤其是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在极端情况下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威胁生命。
宝宝过敏体质自测
如果宝宝具有下列情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就要警惕得了过敏症。
1. 宝宝小的时候皮肤上长湿疹,身上经常长痒疙瘩;
2. 经常揉眼睛、觉得鼻子痒、抠鼻子、流鼻涕、打喷嚏,倘若连续打喷嚏则是更为明显的过敏症状;
3. 慢性咳嗽,尤其半夜、清晨时咳嗽明显;
4. 跑步或者大笑后宝宝发生咳嗽;
5. 每次感冒常伴随喘息;
6. 宝宝多汗、多动、夜惊、易感冒;
7. 晚上睡觉刚睡就容易出汗,特别是2小时内出汗;
8. 有过敏疾病的家族史;
9. 如果怀疑宝宝是过敏儿,应带宝宝找专科医师做进一步检查,根据不同的过敏症作一些辅助检查,如过敏原试验、肺功能和鼻腔分泌物检查等都有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