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0—1岁

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2014-12-24 11:23:22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婴儿早教

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孩子的人生早在胚胎期就已开始了。妈妈怀孕8周时,宝宝就具有模糊的感知觉。母亲的心理状态如何为他们营造健康的母体环境,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在出生时,孩子们又辛苦地做了些什么?这次,马龙老师通过最新的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为你科学解读孕期和生产时的真相!

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请用“产前儿童”这个词代替“胎宝宝”

伴随着巨大的哭嚎声、惊叹声和赞美声,一个小生命降临人间了,这个时刻就像古老的生命魔法再现。此刻,新世界诞生,夫妻和家庭的命运不同以往。新生儿,命运的幸运儿,随着有力的啼哭,无所畏惧地强势诞生。

你一定以为新生儿的诞生,意味着人生才刚刚开始吧?错啦,他们其实早已踏上人生之旅。9个月前,被孕育在神秘的、幽暗的母体内时,人生故事就已经展开。近期科学家们对胎宝宝的观察,转变了大多数人对他们在子宫内生活的理解。现在,专业人士更喜欢用“产前儿童”代替“胎儿”来描述这些居住在子宫里的小家伙。“产前儿童”这个词,似乎更能体现他们出生前后,人生的连续性与相似性。

一般来说,人类的主要生命体都是由初始核心细胞转换形成的,而初始核心细胞在生命最初的8周时呈现胚胎状态。此时的“产前儿童”还无法思考和感受。他们思维的最初发展,开始于在母体内的最后一个月,这时,他们能感受外界,也有了心理活动,换言之,此时的心理活动正是他未来思考能力的起点。

平静的妈妈给“产前儿童”的母体正能量

与母亲的会面,是每个人生命的“第一次冒险”。其实,早在妈妈子宫里时他们已经开始了冒险之旅。健康的母体环境,自然是“产前儿童”成长的必要因素;但他们还需要心态平衡、内心平静的母亲。最重要的是:一位真正心理健康的女性能够对怀孕、对孩子的存在给予全然的接纳。

心理学认为,不同的心理状态会让人呈现出不同的躯体状态。与之相对应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身体状态就是心理运作的结果。一位焦虑、抑郁的孕妈妈所产生的荷尔蒙,经过血液循环,被孩子吸收,长此以往,孩子出生后会成为焦虑或抑郁的易感人群。

人格的形成,来源于遗传和环境因素,而母体环境就是这最初的环境因素。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怀孕时孕妈妈们要避免惊吓,打击和创伤。总体上讲,这种观点没有错。但是,我们必须关注一个事实:孤立的创伤和打击,不会造成母亲持续的对自己和对孩子的不接纳(除非这些打击是毁灭性的,可以一下将人击溃)。母体环境是由母亲长期的心理状态演变而来的。在我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中,常常遇到很多成年人梦到住在冰穴中,寒冷的冰水流遍全身,这是由于做梦者遭受了心理学上所说的“负性母亲情结”的折磨。“负性母亲情结”是孩子感受到的恶劣的母婴关系。在梦中,人们再次体验到了自己在母体中的感觉,也再次体验了和母亲的关系。这时的“冰穴”象征着无意识中“冰穴”般寒冷的子宫。也许,母亲对孩子无意识的拒绝和不接纳,才会让孩子感觉好像生活在“冰穴”中一样。

相反,如果母亲对怀孕的态度平静且快乐,内分泌会更加平衡,这就会为孩子创造出类似的“微平衡”。众所周知,怀孕3周时,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就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意味着,怀孕早期,我们的孩子已经具有了原始和模糊的感觉,此后的发展只是使之不断得到细致的分化而已。当然,直到生产前两个月,“产前儿童”才会出现清晰些的感觉。此时的超声波扫描发现,他们已经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行为,比如用小手来探索自己和周遭环境。甚至最近的研究显示,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孩子会频繁地触摸自己的性器官。

现在说说听觉。孕期后半程,他们能听到母体内的声音,主要是有节奏的心跳。为什么小宝宝喜欢悠扬的摇篮曲,而长大以后却喜欢有节奏感的音乐呢?那是因为他们生命的初期在子宫里听到妈妈的心跳声,与这些声音非常类似,它们都是母体内听到声音的再现。

与此同时,产前儿童的视觉也在发展,但视觉的发展受限于光的强度,光强不够,则无法聚焦图像。也许,最后几周,产前儿童可以看到自己的手。痛觉呢?如果足够幸运,他们在母亲体内不会有疼痛的感觉,食物和氧气在不知不觉中早已给得很充足了,所以我们可以想见他们过的那种天堂般的生活。

出生一刻,从天堂到人间

我们刚才已经说到,在妈妈子宫里的那9个月,对于一个产前儿童来说,就仿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痛苦、也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取氧气的天堂般的生活。但是,随着出生的开始,“天堂”瞬间变成了“地狱”。

首先,在母亲生产的过程中,孩子也参与了,母子都非常痛苦。生产时,母子都会产生大量的荷尔蒙以便将孩子送出产道。与此同时,孩子身体内部的结构会发生巨变(例如,通过产道挤压时产生的压力,会将他们内脏中的肾器官压到身体正确的位置。没有经过顺产的孩子,直至12岁,肾器官才会发育到合适的位置。数据显示,剖宫产的孩子比顺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泌尿系统和肾器官的疾病)。顺产中,母亲用力挤压,孩子也会使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自己出生——先是将头部转而向下,然后用双脚使劲蹬子宫壁,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呀!几十年前,人们还认为生产时孩子毫无痛苦,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奥托· 兰克写了一本书《出生创伤》,自此,心理学界一致认为:出生时的经历会影响个体,有些影响甚至会延续终生。

不仅如此,出生后,孩子一下子接触到强光、噪音的刺激,还要被陌生脸孔的医生摆布,每一种经历都痛苦异常。接下来,肺部因为第一次接触氧气,还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刺痛感。而且,出生后,从母体内到自然环境中的大气压力转换,也会让他感觉到自己就要炸开一样。所以,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医生Frèdèrick Leboyer为了减低孩子出生时的痛苦,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让孩子在水中分娩。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