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0—1岁

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2014-12-05 13:27:10 出处:乖乖网 标签:

从睿睿3岁半开始,父母逐步发现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遇事知难就退,绝不再去尝试。

比如,前几天爸爸带他去游乐园时,他跟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当其他小朋友在跳跳垫上,高兴地跳上跳下时,睿睿只站在一旁看哥哥姐姐们跳,他也跟着乐,但决不上去跳。当哥哥姐姐们下来时,他才小心翼翼地上去跳。奶奶说睿睿不跟小朋友一起跳,可能是因为怕小朋友笑他跳得不高,跳得不好,毕竟他刚刚学会向上跳,有点胆小爱面子。

教育孩子

那天晚上回家,当爸爸问起他为什么不跟小朋友一起跳时,睿睿的回答是:小朋友太吵了,他想安静会儿。爸爸想真实的原因还是孩子运动能力较弱,不想或不敢融入小伙伴中一起玩闹。

另一次在游乐场玩耍,他想玩球形爬竿。在他爬到第一层,再准备爬第二层时,却怎么也够不着。其实,当时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爬到第二层了,但他坚持不再去爬了。尽管妈妈鼓励再三,并且亲自实践一次,他还是没再去尝试。如今4岁的他个头又长高一些,本该可以轻而易举上去的,可是那个第二道爬竿仿佛成了他心理障碍,依旧爬不上去。

他跟爸爸玩钓鱼游戏。在鱼盘的周围有一个弹跳板,把一个个小球放弹跳板上,用手轻轻一按,小球就会被弹起落在中间的鱼网里,但命中率很低。睿睿见爸爸弹了四五次,一个球都没进,便没信心了。当爸爸鼓励他自己玩一玩时,死活不肯,而是要跟爸爸玩一个简单的,不玩难的。我告诉他没有简单和难,多练几次就简单了,他还是不肯。最后只好选了一个超级简单的——把球装鱼网里,看谁装得快。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为啥孩子在困难面前试都不试一下就退缩了?

睿睿这种遇难就退的表现,在很多小朋友身上都会遇到。一般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太小,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还有的家长把这些归结于孩子对那些事情不感兴趣等。其实原因并非这么简单,通过对睿睿家庭的教育方式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

在睿睿家里,家长主张的是赏识教育,平常对孩子总是鼓励赞美多,批评指责少,导致孩子没受过什么“挫折”,面对一点点有难度的事情,便受了挫,不能做到越挫越勇。再加上,家长对他的赞美夸奖,也多指向他取得的成果,而非他努力的过程。比如当他用积木盖好一个漂亮的车道时,当他画出一个立体形象的公交电车时,家长往往只夸奖他搭得多好呀,画得多美呀,多有创意呀!而没有夸奖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投入了多少时间。以致孩子为了得到家长更多的赞美,便只倾向于去做那些能取得成果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费力做不好的事情。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研究发现:夸奖孩子聪明,恰恰可能是造成孩子表现不佳的罪魁祸首。很多孩子为了保持聪明,往往会躲避出丑的风险,他们自然会选择较简单的事情去做,而放弃较难的事情。

这项研究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研究人员在纽约20所学校里挑选了400名五年级学生,实验分四轮进行。

第一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比赛,研究人员每次单独叫一个学生来拼图。任务完成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且随口表扬一句。有的孩子听到的是: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有的孩子听到的是: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赋,你很聪明。

第二轮,有两种测试可选,一种较难,一种较简单,被测试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研究人员发现,第一轮测试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90%的选择了难题测试,而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任务。

第三轮,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所有孩子全得参加,没有选择。测试结果,孩子们全都失败了,但失败后的反应却差异巨大。之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努力不够,并且有的孩子说那是他们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则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失败后他们表现得很沮丧。

第四轮,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结果发现,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孩子,这次测试成绩比第一次提高了30%;而被夸聪明的孩子,得分却比第一次退步了约20%。

这个实验,研究人员跟踪做了10年,最后得出结论:表扬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而且后期的追踪访谈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通过这项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不难看出,案例中睿睿的表现属于实验中被表扬聪明孩子的一类,而他遇难就退的深层原因也就在于此:为了保持自己的聪明,有意去回避一些可能让自己出丑的风险。因此,改变家长的鼓励和表扬方式,也许是改变孩子“遇难就退”的前提条件。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