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姆曾说:“我希望我所爱者能按其自我的意愿,以其自我的方式生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细品佛洛姆的名言,爸妈们请自问一下: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自由吗?面对宝宝,我们真的给予了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自由吗?
对宝宝来说,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自由,这个问题听来简单,细想真的很深奥。从宝宝的角度来说,自由主要有行动自由与思想自由两个方面,其中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这两个自由里面都容纳了很多的内容,需要爸妈们在具体的生活中给予宝宝。
宝宝心声:“我需要更多的爱”
母爱是高于一切,是最最无私的爱。每位母亲都是满心喜悦、怀揣期待迎接宝宝的降临,与宝宝对视的每个眼神都是饱含浓浓爱意的。是的,宝宝需要我们的爱。他还那么稚嫩、柔弱,像是细细摇曳的风中弱柳,经不起一丝的暴风雨。他得依靠妈妈满足基本的吃喝穿等生活所需。1岁左右学站立的宝宝像脚底下踩了棉花似的摇摇欲坠,只要母亲稍一松心就可能摔跤,还会有受到伤害的危险。
可是,我们真的会爱,真的懂爱吗?
爱需要学习
当宝宝呜呜啼哭时,有时候是饿了,有时候是尿湿了,有时候是想要拿身边的一个小玩具,有时候他只需要你的深情相望、近观守候,有时候他想要依偎在妈妈柔软而温暖的胸前闻闻妈妈的味道……原来宝宝的哭声带有不同的含义,是不是每一次你都能读懂呢?
用这个小小的事例只是想要说明:爱不仅仅是源于母性的本能,如果我们希望宝宝健康成长,还要学会如何去爱,给宝宝需要的爱。爱是一种智慧!
敏锐捕捉宝宝的需要
宝宝的安全感、归属感、爱与自尊……一些重要的基本的品质与社会性情感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形成的。当妈妈能敏锐地发现宝宝的需要,并及时满足他的合理需要时,宝宝就会形成安全感、归属感、爱与自尊……
还要记得每天给宝宝一个甜蜜的拥抱,5岁前要保证亲子间的肌肤接触,会让宝宝在成年后少了很多攻击性行为。
具有上述情感的宝宝具有主人翁意识,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觉融入群体,并与自己所在的群体荣辱与共。反之,则缺乏依靠、孤独,经常表现出破坏群体规则的现象,缺乏亲社会行为,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甚至在成年后不会与配偶交往,不能维系良好的婚姻关系。
越是具有安全感的宝宝,越不会黏着妈妈,不管妈妈是否在场,他都能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因为他确信妈妈会在他需要时来到他的身边。
宝宝心声:“我有话要说!”
在家庭生活中,能不能听到宝宝的声音,而且宝宝发表的各种意见能不能得到关注呢?如果你经常可以听到“妈妈,我想…”那你应该很庆幸,宝宝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敢于积极地表达,说明你在家里给他创设了比较民主的氛围,你们总是试图了解宝宝的想法。
适当让宝宝做主
别看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你想穿哪一件衣服?”“周末去哪里玩?”或者把他可以选择的内容呈现给他:“中午吃面条、饺子还是米饭呢?”让他自己做决定。这都传递给宝宝一个想法,每个人都有权利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和爸爸妈妈的不一样也可以,但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也应该认真地听听他人的观点,了解他人的理由。
家庭事务共同商量
家庭的事务在宝宝可以理解的范围内,不妨拿出来讨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出让各方都满意的方案。
不给宝宝过多的限制
宝宝是否平时都在你的精心呵护下,每一件事情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自己完全没有尝试的机会?你是否因为喜欢生活井井有条,所以在家给宝宝制定了不少限制,如:“不许把桌子上放一堆玩具”“别把床上的被子摊成一片”?
给宝宝过多的限制,宝宝会变的什么事情都希望听听妈妈的意见,不然总担心做错了妈妈会不高兴。时间久了,宝宝越来越不能独立拿主意了。即便当别人询问他的意见,他也会扭捏着拉着妈妈的手:“妈妈你说吧!”他已经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拥有自己的想法了。
宝宝的心声:“嘿!我在探索世界呢!”
宝宝从一出生就在探索世界呢,他偶然抓到了一条放在附近的小手绢,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手感,然后他就会反复地把手伸向那个方向继续去抓小手绢,一次次的成功会让他不断重复这一行为。
2~3个月的小宝宝就可以用眼睛追逐消失的物体,如果那个物体离开了他的视线,他会把目光停留在物体消失的那个点,希望它再度出现。
1岁左右的小家伙酷爱扔东西,当他第一次扔掉手上的毛绒玩具时,你肯定会捡起来重新递给他,他接到手里后会立刻再次把小玩具扔掉。他会期待你再次捡起玩具递给他。有时候他会拿着你的手去捡,有时候他会自己尝试捡,可刚捡起来他又扔掉了,边扔还边哈哈大笑。
要是你真的生气了,还训斥宝宝一顿,他怎么还会有探索的激情呢?如果他每一次的探索行动在你的眼中都成了“搞破坏”,你一定会次次都批评他,次次都阻碍他,久而久之,他一定不再会有好奇,不再去动手尝试新的发现了。一个对周边世界无动于衷的宝宝,怎么会有敏锐的目光?更难有什么创造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