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0—1岁

你会矫正Baby的过错行为吗?

2014-09-26 17:01:46 出处:乖乖网 标签: 早教

一些家长经常为不知道怎样管教孩子而发愁。所谓“管教”,就是矫正孩子的过错行为。矫正孩子的过错行比较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多从常识,而常识有常常违背童心的本来规律,正如“日出于东、日落于西”的常识并不符合太阳、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样,所以不能仅凭常识办事。下面将为您解惑如何矫正孩子的过错行为,不妨借此反思一下您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

矫正Baby过错行为7方法

1. 冷淡处理法

孩子时常有引起成人关注的强烈愿望。如果这时有过错行为发生,如追打小猫,与其说他在调皮,不如说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这种情况下如果给他呵斥等惩罚,恰好满足了他的愿望。任何需要的满足都会使有关行为被强化。于是,孩子追打小猫的行为就更容易发生。

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追打小猫的行为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让他借此引起大人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他随后一出现好行为时就加以鼓励。这样,使孩子吸引大人注意的这种需要的满足跟好行为联系起来,也就抑制了过错行为的发生。

当发现孩子的过错行为是为了吸引您的注意时,您就若无其亊、不予理踩。孩子会用眼神疑惑地瞧您或大声叫:“妈妈、爸爸……”那意思就是:妈妈怎么今天没注意我?真没劲。长此以往,过错行为发生的概率就降低了。

注意:对不及时制止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是不能视而不见的。

2.  注意力转移法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非常任性地要做不该做的事,而成人非要阻拦不可,一方要干,一方要拦,相持不下局面尴尬。如果恰在此时推门而进一个生人,或发生一件新奇的事,孩子会立刻被吸引过去,刚才要干的事情不禁而止。

孩子就是这样,注意极容易被吸引转移到其它亊情上去,所以,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在他要出现过错行为时,用足够吸引他的东西使他的注意力转移,以避免过错行为的发生。孩子越小,这个方法越灵。比方说,爸爸妈妈发现3岁的儿子又跟邻居的同伴调皮,这时您就可以用惊奇的语调说:“哟!这是怎么回事?快来看!”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就减少了重复过错行为的机会,免得他形成不良的习惯。因为任何习惯都是一再重复的结果。这个办法越是在行为刚露苗头时越管用...

3.  精力疏导法

父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知道孩子爱淘气闲不住,于是四处设防、八面禁止,却总是忘记该让孩子干点什么。结果呢?常是禁而不止、防不胜防。

其实,这个问题只需要爸爸妈妈明白一个亊实就能迎刃而解:孩子有使不完的精力,“闲不住”是孩子的本性,他总要干点什么,就像水总要流一样,我们可以借用古时候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这一问题。

最好的办法是正当疏导,让孩子的精力发挥出来,这样也就避免了孩子的过错行为频繁发生。比如,让孩子玩积木、看画册、骑车、饲养动植物、挖土玩沙、捉迷藏、听故事……自然,这就需要爸爸妈妈或其他看护人花费更多心思来对待孩子,这样会比管教孩子的过错行为更省心省力一些。

4. 正面引导法

孩子的道德认知能力还很差,常常不知道应该要怎样去做。所以,多讲“应该”,少讲“不要”,便成了许多爸爸妈妈教子成功的一个诀窍。比如,爸爸妈妈常常对孩子说“不要乱闹”、“不要打人”,这种说法应该改成“应该好好玩”、“你们是好朋友起唱个找朋友…”常讲“应该”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而且少讲“不要”恰好回避了孩子接触了解过错行为的机会,

也就是说,“不要”后面的话对孩子无异于提醒、暗示甚至是“引诱”。比如,孩子刚走进屋子,妈妈大声对他说:“不要靠近冰箱,千万不要靠近!”孩子却偏偏会靠近冰箱,东换西摸。这不是孩子故意与妈妈作对,而是妈妈的话恰好引诱了孩子这样去做。

5. 善于鼓励法

什么叫善于鼓励呢?比如,孩子举止正常的时候,爸爸妈妈是不是几乎不会关注他?但他如果淘气、吵闹起来,您就会立刻关注他。问题就在于爸爸妈妈没有意识到使用鼓励的语言去表彰孩子的积极行为,却在孩子“坏”的时候才看到他的“不好”。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多注意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在他行为良好时多给予鼓励,而不是总盯着他的过错行为,这就是善于鼓励。

6. 自我强化法

孩子的过错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对自己也有强化作用。结果令人满意是正强化,孩子就会继续这一行为;结果令人痛苦就是负强化,孩子就自发地改变这一行为。这就是“自我强化”。利用这一规律有时也可矫正孩子的过错行为。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时,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呢?哄劝?打骂?这都不是上策。最好的方法就是暂且不管他,吃完饭立即收拾饭桌。这样不用多久孩子就会说:肚子饿,想吃东西了。这时妈妈不能立刻把食物拿给他,因为孩子一顿饭没有吃是不会有多大影响的。妈妈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妈妈知道肚子饿了是不好受的,但是我们要等到12点才吃午饭呢!所以你要再等一等。”这个饿肚子的体验,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饭的自然结果,这样真实感受到的负强化作用往往会比啰唆的教训、哄劝或打骂都要管用得多。但遗憾的是,在孩子还没有体验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之前,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就已经很心疼自家宝贝了,于是孩子失掉了“学习"该怎样做的机会。

这样看来,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有时需要“狠狠”心,这也是对孩子另一种更深沉的爱。当然,有些行为结果相当危险,就不能等待结果来“自我强化”了。

7. 反面练习法

如果孩子的过错行为已成习惯,为了矫正这些行为,爸爸妈妈尝试有意让孩子重复“练习”过错行为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困扰。比如,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出现模仿别人不分场合抠鼻孔的习惯,这时候您就可以命令孩子:“去,再这样做一遍!再做一遍。”经过这样的“训练”,习以为常的不文明习惯动作反而会消失,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做厌恶疗法。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