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学院的球场,我们带着孩子踢球,之后,我们找了一块树荫的地方坐下。就在坐下刚刚不久,发生了一件小事,却让身为父母的我们感触颇多。这件小事让我们了解到,爱孩子,也要尊重的爱他。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离我们休息的不远处,我看到了两个女孩,这两个女孩的年龄大约11-12岁左右,其中一个女孩躺在吊床里,另一个女孩坐在树荫下的草地上,我对这两个远离父母和孩子群体的女孩发生了兴趣,透过她们有些冷冷的眼神,我感觉她们的内心不快乐。她们两人虽然在一起,但却没有任何交流,我猜想是不是这两个孩子都是刚来大理,还没有与群体融入,彼此间也不熟悉。
此时,坐在草地上的女孩的妈妈过来了,表情温和地和女孩说着什么,大意可能是让女孩去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女孩提出了要买一包小食品给她,她才配合。妈妈不同意,于是母女开始争执起来。我听见女孩大声地对妈妈喊叫:“你赶快去给我买!快点去!!!”妈妈非常愤怒的样子,也大声回应:“就是不买!”女孩:“你敢不买!”妈妈无奈之下,转身离开了,回到了刚才的地方,继续与家长们聊天。但是,我发现,她的心并没有离开女孩,时不时地转头看女孩一眼。
过了十分钟,妈妈再次来到女孩身边,这次的表情没有上次温和,但看的出来,她努力克制着自己,蹲下来继续与坐在草地上的女儿协商着,希望女儿与小伙伴们一起玩。只听女儿大声叫道:“你现在必须去给我买!!!快点!!!给我买十包,必须要十包!!!”被女儿这样指使,妈妈的表情有些难堪,但还是压抑着,“买十包给你,撑死你!”女儿回应:“我就是要十包,必须要!”妈妈生气地站起来,“不可能!”转身离开,回到原地。我看到妈妈与家长们谈笑着,但是她的笑容显得很勉强,好像要让自己显得很轻松,然而,真正轻松的笑容是从内心的愉悦中生长出来的,当内心在挣扎和纠结时,笑容必然是皮笑肉不笑。她时不时地转头看着女儿。在她转身离开的时候,女孩站起来大声叫道:“你现在就要去买,快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母亲和女儿都想胜出,拉锯战正在进行中。
又过了十分钟,母亲走过来,问女儿:“他们要进行跑步比赛了,你参加吗?”女儿躺在草地上,根本不看她一眼,继续提出条件:“我要十包!!!必须要!!!”妈妈终于露出了讨好女儿的笑容,语气也尽显讨好的意味:“好的好的,起来去跑步吧,十包就十包,起来吧,要多少我就买多少给你。”女儿带着胜利者的微笑,从草地上站了起来,母女俩一起参加跑步比赛去了。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想象着这个女孩平日里对父母的骄横霸道,以及父母对一个孩子教育的无能为力。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妈妈为什么那么想女儿与伙伴一起玩耍,为了这个她需要的目的,不惜放弃自己在女儿面前的权威和尊严,是不是她太想在他人面前展示女儿的人际关系,还是她希望女儿不要失去一个下午的锻炼机会?无论怎样,母亲都不可以拿自己的尊严来交换这一切。
母亲的权威是孩子对于母亲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服从,权威的建构需要母亲懂得在怎样情况下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需求,在什么情况下不顺从孩子的要求、坚持规则、坚持母亲的权利。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应该具有权威,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权威与威权的区别在于:权威是建立在孩子对父母的敬佩、尊重、爱戴的基础上,自愿服从父母;而威权是建立在父母以大欺小,用暴力的方式强迫孩子服从,这样的服从不是发自内心的。这位妈妈开始不同意给孩子买,后来又变成完全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个过程便是妈妈失去权威的过程。
当下,新教育理念的涌入让我们开始学习重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当我们采用“爱与自由”的理念时,可能我们会忽略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当我们刚刚开始学习“尊重”孩子的时候,我们却把顺从孩子的所有要求当成了“尊重”。父母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权威,新手父母的茫然造就了一批患有“公主病”和“王子病”的孩子,正如这位女孩一般。也造就了一批“佣人”式的父母,我们动辄就对孩子说“对不起,宝贝”,每天谨小慎微地伺候着“公主”或“王子”,在孩子已经会穿衣吃饭的年纪,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孩子应该懂得礼义廉耻的年纪,我们让他们放纵自己的任性,却把这个叫作“爱”!
爱孩子,父母也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尊严的重要,而不是一味的以命令、要挟来爱孩子,这只能说你爱的方式不对。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在别人面前有尊严、有信心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