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很多家长都会带孩子去游泳解暑,但是有些宝宝却没有权利享受这项活动,游泳时的深呼吸会让他们咳嗽甚至生病,怎么回事呢?——这是身体的过敏反应。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婴幼儿过敏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婴幼儿的过敏发病率已经达到了41%,几乎每5个新生儿里就有1个过敏宝宝。
过敏的原因
过敏具有可遗传性,但是遗传并不是导致过敏的唯一因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剖宫产、洁癖等都可能导致过敏发生。
遗传是导致过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如果父母有过敏性疾病,那么宝宝患过敏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食物常常是宝宝最早出现过敏反应的"罪魁祸首",例如牛奶、蛋清、花生、坚果、鱼虾都会刺激宝宝尚未发育成熟的免疫系统,导致"排斥"反应,发生过敏。
生活习惯不好,不讲卫生也会诱发过敏反应;而过度卫生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好事,让婴幼儿适度接触细菌,有助于完善宝宝幼嫩的胃肠免疫系统,教会身体识别对身体有害和无害的物质。
剖宫产增加过敏几率
母亲的子宫几乎是一个无菌环境,如果是自然分娩的婴儿,分娩过程中吸收的产道细菌,之后哺乳时的口腔摄入、空气吸入都会使得细菌在婴儿肠道定植,形成肠道菌群;且随着婴儿的成长,菌群的种类和结构会更加稳定。而剖宫产的婴儿是在无菌手术室内出生,没有经过产道挤压,缺少接触建立免疫功能的细菌,加上使用抗生素和开奶的延迟,都会影响到婴儿体内菌群的定居,不利于婴儿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所以过敏风险会增加很多。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无家族过敏史的剖宫产儿,其过敏风险增加23%;而对于有家族过敏史的剖宫产儿,过敏风险将增加3倍。
过敏带来的烦恼
很多剖宫产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出生后会出现湿疹、呕吐和腹泻等症状,通常碰到这种情况,家长都会选择单纯处理症状,他们不会想到这可能是过敏的一个表现,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过敏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对于婴儿来说,最常见的过敏表现是湿疹,主要由牛奶蛋白和辅食添加引起。小婴儿和外界细菌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胃肠系统和免疫功能还不完善,非常容易对牛奶蛋白过敏,出现湿疹和胃肠道不适。较大婴儿在添加辅食后,也会出现食物过敏,例如蛋黄、坚果、鱼类,反复起皮疹和腹泻,而且在正规干预和治疗后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此时应该及时寻找过敏原,治疗和预防过敏反应。
随着不断成长,进入幼儿期和学龄前宝宝则以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为主。有研究显示,婴儿期起湿疹的宝宝,长大后患过敏性鼻炎或者哮喘的风险,将是普通宝宝的3~8倍,过敏反应会陪伴易过敏人群整个人生的成长期甚至终身!
如何预防过敏反应
新生儿和小婴儿最好的预防过敏的方法就是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对于小婴儿,预防过敏最好的办法是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医学上认为母乳中的蛋白质会被宝宝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同种蛋白,致敏性很低,属于低敏蛋白;其次,母乳中含有多种低聚糖,有助于促进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定植,帮助宝宝体内健康肠道菌群的建立,形成天然抗过敏屏障,促进宝宝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从而降低过敏风险。
选择适度水解牛奶蛋白配方的奶粉:如果母乳不足或者没有条件母乳喂养,可以通过食用适度水解牛奶蛋白配方的奶粉进行过敏性预防,因为这种奶粉通过蛋白水解工艺,把高致敏性的普通牛奶蛋白变成低致敏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并去除部分致敏片段,不仅分子量变小,结构也没那么复杂,致敏性降低,可以降低过敏发生率。
推迟易致敏辅食的添加时间:对于过敏风险较高的婴儿要避免高致敏食物的摄入,待宝宝胃肠免疫和消化功能发育得较为成熟后再添加这类辅食,4个月前不添加固体食物,添加固体食物前先评估宝宝的过敏情况,最好6个月以后再行添加。
服用抗过敏益生菌:选择一些抗过敏益生菌给孩子服用,例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具有免疫保护和免疫耐受作用。最新的研究显示:宝宝肠道内益生菌数量越多,发生过敏的概率就越小。
做好生活方式干预:宝宝的衣服、被褥的选择原则应是柔软、舒适、无刺激,并且在买回来后先清洗再给宝宝用,能避免布料中的化学染料、固定浆等引起宝宝过敏反应;此外要注意勤换尿布,避免尿粪浸渍皮肤。宝宝的玩具最好是木质或者金属的,尽量少选塑料、橡胶、带绒毛和皮毛的玩具,以材质安全、易于清洗为首要条件。
尽量减少宝宝卧室的过敏原侵入:宝宝居住的卧室尽量陈设简单,不要用地毯和壁纸,不要摆放花草,定时清除房间灰尘;春季空中漂浮的花粉、柳絮会比较多,因此最好少开窗,定时通风即可;宝宝外出时可带口罩,以避免呼吸到花粉颗粒入呼吸道;外出回家后,最好换上家居服,不要把外衣带进卧室。
总之,如果想降低宝宝过敏风险,最好选择自然顺产。如果条件所迫必须行剖宫产,则尽量在宝宝6个月之前都进行母乳喂养,在辅食添加时,注意遵守"一种到多种、少量到多量、简单到复杂"的添加原则,建立好防过敏的第一道防线。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宝宝营造绿色低敏环境,也将有助于降低过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