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0—1岁

宝宝食欲差,中医来帮忙

2015-08-10 18:02:41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婴儿护理 幼儿护理

不少妈妈求助,说自家宝宝不爱吃饭,胃口很差,怎么办?

中医把胃口差称之为“纳呆”,引起胃口差的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伤食”“脾虚”。伤食又称积滞、宿食,多是由饮食过量,脾胃损伤所致;脾虚通常表现为面黄肌瘦、体倦乏力、厌食或拒食、出虚汗、易感冒、大便稀薄或便秘等。胃口差不是小问题,它不仅会增加肠胃负担,还可能导致宝宝营养不良。那么,怎么判断宝宝的食欲是否正常呢?

宝宝食欲差,中医来帮忙

食欲差有3种表现

1.看舌苔:正常宝宝的舌头呈淡红色,中间有薄白的、润滑的舌苔。乳食不佳的宝宝,舌头中间会变白变厚,有的是全部厚,有的只是在舌体中间出现一个硬币样的白色厚圆圈。

2.闻气味:家长可以近距离闻一闻宝宝呼出来的口气,无酸腐的异味即可。

3.睡眠不安:宝宝晚上睡不好,在床上翻动,不断地变换姿势,辗转反侧,这种情况下宝宝的食欲多半不会太好。

5种有效的推拿手法

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推拿,可帮助宝宝调理饮食。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简单易学的方法,方便家长掌握和使用,坚持做可以让宝宝的胃口好起来。

1.补脾经推拿法:

教你找穴位:脾经位于拇指的桡侧面,从指根到指尖之间的线。将宝宝的手掌立起来,食指上面的一面即脾经。

操作手法:推拿操作时,让宝宝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指腹沿着宝宝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每次推拿3分钟。

经常这样做,可以消滞,提高宝宝的食欲。

2.摩腹:

家长可以经常给宝宝摩腹,顺时针、逆时针各摩等量。能够达到调理肠胃、理气消食的目的。摩腹时,用整个手掌摩或者四指摩,力度适中。若出现腹胀、便秘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时,可顺时针摩腹30下。

3.捏脊疗法:

教你找穴位:脊,指的是背部脊柱骨。自尾骨端始,至颈部大椎穴(低头,颈胸部交界处最高的椎骨)成一直线。

操作手法:用双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指腹对捏,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捏住脊柱骨表层的皮肤,食指中指向后捻、拇指向前捻的同时,拇指向前推,这样,就会从下逐渐向上推进。从尾骨至大椎,反复捏3~5遍,隔日一次。捏完后,局部的皮肤略显潮红。

捏脊操作完后,用手掌在宝宝背部轻轻地上下摩擦2~3次即可,主要是为了放松局部,最终可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加强孩子的肠道吸收功能的作用。

4.轻叩背俞穴:

有时,捏脊的方法不是很容易操作,或者宝宝不愿意配合的时候,可以改用轻叩背俞穴的方法。

教你找穴位:背俞穴分布在背部脊柱的两侧,脊柱旁开1.5寸(肩胛骨内缘至脊柱正中为3寸)。人体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背腰部的背俞穴。叩击背俞穴可以调理脏腑气机,气机调顺会减少疾病的发生。

操作手法:操作时可以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尖轻轻叩击背俞穴,从上到下,反复3~5遍,两侧均如此操作。

操作完后,脊柱两侧的皮肤略显潮红,再用手掌轻摩刚叩击过的地方2~3次,以放松皮肤。

5.按揉足三里

教你找穴位:图中所示,小腿上较粗的骨头是胫骨,我们在小腿的前面体表能够摸到的最高的部分是胫骨前嵴,由此向外侧旁开宝宝的中指的宽度,即胃经足三里穴所在之处。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有健脾和胃的功效,经常按摩此穴不仅能补益脾胃,对于消除疲劳、恢复活力也有一定的效果。

足三里的简易找法:屈曲膝关节,在膝盖骨下端能摸到两个凹陷,其中外侧的凹陷叫作外膝眼,由此向下宝宝4指宽度的距离即外膝眼下三寸,再从胫骨前嵴旁开宝宝中指的宽度即为足三里所在。

操作手法:按摩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理气消食,每天用适中力度顺时针揉300下。

小贴士:中医还有点刺、艾灸和贴肚脐的方法来调理脾胃,艾灸对于年幼的宝宝操作起来不方便,而点刺和在肚脐上敷药都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或配药。

特别提醒: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宝宝生病时胃口较差,不必过于紧张,可以给宝宝吃容易消化吸收的粥类食物;疾病初愈之后,体质尚未完全恢复,胃口也差,需要时间慢慢调整,适合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帮助宝宝恢复体能。

体格的健康对宝宝来说是第一位的,因此平时对宝宝的养护非常重要。喂养时要科学地遵循宝宝的生长规律,饮食均衡、荤素营养合理搭配;遵从宝宝的意愿,若偶尔出现进食不香的情况也不要勉强宝宝,给宝宝增加心理和胃肠的负担。平时注意恰当地喂养、护理,坚持用小儿推拿手法做保健按摩,可以为宝宝保存、补益正气,减少疾病的发生。

重要提示:

1. 推拿适于半岁以上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

2.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时不宜捏脊。

3.宝宝的患病特点是病情变化比较迅速,当宝宝出现不适症状后,需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