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剂,能给平淡的食物增添鲜味,以促进人的食欲。但一周岁(尤其是出生三个月)内的婴儿,其食物中则以少放或不放味精为宜。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医学研究表明:若大量食入谷氨酸钠,它会与婴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不能被机体吸收的谷氨酸锌,随尿液被排到体外,导致婴儿缺锌。而微量元素锌有“儿童生长素”之称,参与体内100余种酶的代谢,是核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维生素A利用的必需物质,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改善味觉、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缺锌会造成婴儿味觉变差,出现厌食、偏食或挑食,引起营养不均衡或不足,致使婴儿智力发育低于正常水平,以及身体、性器官发育迟缓等。
味精吃得多的婴儿比吃得少的婴儿更经常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以及生气、无法控制情绪等不良现象。同时多吃味精会使人体骨髓中的红细胞和粒性白细胞数量下降,许多成骨细胞不能转化为骨细胞。此外,味精还会破坏调节骨组织代谢的甲状腺激素和甲状旁腺激素间的正常关系,从而使婴儿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
因此,应关注味精对孩子健康的影响。特别是怀孕妇女和分娩三个月内的母亲,其所食的饭菜内应尽量少放味精;而三个月内大小的宝宝则应忌食味精,一周岁内最好也以不食味精为宜。为了提高宝宝的食欲,可从辅食多样化着手。同时,婴儿食物里盐也要少放,以利于从小养成进食清淡的良好习惯。
人类每日最高味精服食量为0.15克每千克(公斤),1周岁婴儿平均体重约为10千克,其味精最高安全服食量应为1.5克(约1/5茶匙)。婴儿1周岁以后,饮食中也不宜增加味精的量,会不利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