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0—1岁

春捂秋冻应变化,穿衣五法要记牢

2015-03-19 10:51:08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婴儿护理 婴儿护理知识 宝宝如何春捂秋冻 春捂怎么捂

古籍援引 《诸病源候论》云: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中伤。皆当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绵也。若常藏在帏帐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不见风日,软脆不堪当风寒也。

宝宝穿衣

这些错,你犯了吗?

现在社会,由于科技的高度发达,各种面料和各种款式的婴幼儿衣服层出不穷,颜色鲜艳、款式多样、面料丰富。但是,很多家长对此都不是很了解,在婴幼儿的穿衣戴帽方面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穿得太多

家长爱惜小孩,生怕小孩冷着冻着,给孩子穿得过多。特别是冬天,内衣、背心、毛衣、棉衣、棉裤、外套等等,达七八件之多,不但使孩子活动困难,而且让孩子活动后,身上大量出汗,湿透内衣,容易受凉。

化纤类衣服过多

由于小孩子喜欢玩耍,而化纤类衣服耐脏好洗,颜色鲜艳,特别受年轻父母的喜欢。但此类衣服不透气透湿,不利于身体新陈代谢。而且颜色鲜艳的衣服染色剂等化学残留物较多,对孩子身体不利。

裤子过紧

由于小孩多跑多动,有的父母怕孩子裤子往下掉,就特意买松紧带很紧的裤子,把裤子紧紧地勒在腰上,妨碍了血液循环,影响发育健康。

春捂秋冻应变化,穿衣五法要记牢

俗谚有云:“春捂秋冻应变化,穿衣五法要记牢;背暖肚暖足要暖,头和心胸却须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来解解这一段话。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忽暖忽冷。由于婴幼儿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着凉得病。所以,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减衣服。

而夏去秋来,是从热到冷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冷起来,但有个转变的过程。过早地穿上厚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耐寒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结果到了三九、四九真正严寒的大冷季节,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就容易受寒感冒。

背暖肚暖足要暖

背部:若背部不得保暖,风、寒外邪则会通过侵袭足太阳经对人体进行干扰,易造成头项僵痛、发烧、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

腹部:腹部为肚脐和胃肠部所在,而脾胃最“恶寒喜暖”,寒则食不化,使脾胃不能正常运转,影响母乳和辅食的消化吸收。而肚脐则是人的重要部位,大人尤须保护,何况幼儿,所以古代有专门保护肚腹的秘密武器“肚兜”。否则肚腹部受寒,易产生腹泻、胃寒、食积等症状。

足部: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受凉后,寒邪会自下而上,侵袭人体从而诱发感冒、扁桃体炎,或气管炎、哮喘等。因此,婴幼儿始终要保持鞋袜干燥温暖,并常换洗晒,小儿日常总须穿袜,睡眠亦不要脱,总宜固护阳气为佳。

小儿贴身之衣裤袜和肚兜,以棉布等轻薄保暖、柔顺舒服、易于穿脱为宜。若以父母、老人之旧内衣改制最佳,一则惜福;二则不甚太暖;三则受大人真气滋养;四则旧衣柔顺不伤小儿肌肤。

头和心胸却须凉

头部:人体的阳气具有温养功能,又火性往上,人体的热量最易从头部发散。所以,婴幼儿在寒冷的冬季,应当注重头部的保暖,特别是囟门未闭的孩子。为了减少体热的散失和寒邪的侵袭,应戴一顶合适的帽子,特别在外出时更需要,否则,头部暴露受寒冷侵袭,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头痛、鼻塞等。正如俗话所说:“冬天戴一帽,如同穿件袄”。戴帽虽然是需要,但也要在无风、温暖处摘除。

心肺部:心肺均处在人体的上半部分,根据“火性炎上”的自然原理,人体的阳气和胃火都是向上,温熙心肺二脏。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心主神明”、“主明则十二宫安”,所以,古代有一个习惯就是“戴银锁”,除了取其长命百岁的好寓意之外,还有利用银器“寒凉之性和镇惊安神”的效用。

特殊情况下的穿衣建议

四季

婴幼儿不知寒温,全靠父母调节。对襁褓小儿(1岁内),父母觉寒,先增儿衣;父母觉暖,先减儿衣。若冬日,则襁褓小儿宜薄袄置大人怀中,以就暖气。而幼儿多跑动,则穿衣比父母略少为佳。春秋穿衣,内衣、夹袄、薄线衫、外套足矣,可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但记“春捂秋冻”四字。夏季小儿,尤记固护肚腹和背部,不可裸身睡凉席,须着肚兜;冬季小儿,尤记固护足部和头部。

换季时节

季节更替,遇天时不正之气,此时,父母首先让婴幼儿避其锐气,不可外出吹风,有的父母喜欢摸小儿之手的寒温来判断穿衣服的多少,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小儿稚阳,阳气毕竟不充足,虽重裘不能自暖,而手足四肢离体太远,非一时可以感觉温热。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摸鼻头,鼻头觉暖则身不寒,鼻头觉冷则适加衣。

生病时

婴幼儿生病时,特别要注意不能过多地穿衣盖被,会影响身体康复甚至加重病情。古人经验:若发烧期间,当略厚于日常即可,起到保暖的作用;若正在退烧,则要注意及时更换出汗后浸湿的内衣,并注意防风保暖。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