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0—1岁

孩子一着急就打滚,怎么安抚?

2015-01-13 16:02:12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婴儿早教

我家的孩子现在四岁了,在玩耍的过程中,遇事很容易着急,一旦不顺心就会着急的打滚,无论怎么劝他帮他,他还是不停的哭闹,真的不知道怎么安慰他才好。

“遇事容易着急,一着急就打滚”,对于两岁的孩子,偶尔出现这种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但假如是经常性的,或者超过3岁了还时有发生,那就确实应该重视了,因为这往往是一个信号:遇到挫折时,孩子的情绪反应过大。不要用“长大就会好”来安慰自己,也不要一直停留在“接纳情绪”这一步(虽然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孩子需要更有效的帮助,现在就需要。

孩子一着急就打滚,怎么安抚?

怎样安抚孩子的情绪?

安抚情绪时少说话(我们假设你不是一个“传统的严厉管教者”,而是对情绪问题有一定了解,因此这里先跳过“为什么”要安抚情绪这一重要话题,直接进入“怎样”安抚情绪的讨论)。

安抚孩子的情绪时,我们大人习惯使用语言,而且是过多的语言。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很不成熟,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根本听不懂、也听不进我们的话(其实,即便对于我们自己,在情绪极度低落的时候,也往往会觉得旁人的话是一种噪音)。

因此对于孩子,安抚情绪的有效手段是眼神、表情和肢体接触:父母温和的眼神,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父母放松的表情,让孩子感受到眼前的事情“没关系”;而拥抱、亲吻、抚摸或者握住手,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亲密的关怀。教育的真实效果,不在于我们对孩子说了什么,而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有些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虽然嘴里说着“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眼神和表情中却是不满、无奈或者焦虑。这种情况下,安抚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然,孩子大一点后,语言肯定也会发挥积极作用。使用语言时,首先,词语不是关键,语气才是重点。其次,尽量简洁,比如“真的呀”、“就是的”、“嗯,我知道”等,配合相应的表情和肢体接触,效果比大段的话要好很多。

有两种做法值得警惕:

一是“转移注意力”。孩子小时候,这种方法会暂时有效,但孩子稍大一点,就没用了。更糟糕的是,这种方法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产生坏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也就是在引导孩子回避情绪。因此,除非在某些特殊情景下迫不得已,否则我们应该长期引导孩子:我不用害怕坏情绪,坏情绪来的时候,爸爸妈妈会陪着我面对它,最终我能学会控制它。

另一个做法是“冷处理”。被冷处理的孩子,貌似很快就安静下来了,但实际上他的情绪不是被安抚了,而是被压制了。冷处理的实质,毫不夸张地说,就是恃强凌弱。它对五六岁以内的孩子都会“非常有效”,但是当孩子长到15岁时,他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

当孩子情绪爆发、满地打滚时,我们唯一应该做的就是:有效地安抚情绪。只有当孩子冷静下来后,才有可能进行其他沟通。而冷静,需要时间。

对于孩子,冷静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成人的辅助,即“安抚”,因为他负责自我冷静的神经系统还远未成熟。神经科学研究证明,孩子早年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成人的安抚,很快从“激动状态”恢复到“平静状态”,那么他在长大后,自我冷静的能力就会很强。

有效安抚情绪的前提,是“接纳情绪”的心态。必须强调:接纳情绪,是心理成长的重要基石。只不过,这并不是全部。

怎样教给孩子解决办法?

例如:球滚到床底下去了,孩子伸手够不着,急得大哭,我们过来安抚情绪。当孩子平静下来以后,我们做什么呢?

A. 接纳情绪就可以了,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B. 直接伸手帮孩子把球拿出来。

C. 拿来一根小棍子,跟孩子一起把球够出来。

相信大家都会选择最后一种处理方式。在这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包含了两个要素:第一,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示范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过程中假如有可能,建议尽量减少“教”的味道,比如最好是“这可怎么办呢?让我好好想想......有了,我用这根棍子试试看” ,而不是“你看着,我教你一个办法”。当然,更不应该是:“用棍子够出来,不就行了,哭有什么用呀!能把球哭出来吗!”

A和B两种方式并不是不好,而是不要“过度”

过度帮孩子扫平一切障碍,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而过度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又会让孩子觉得“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不会帮我”。假如我们希望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希望他长大后愿意帮助他人,那么必须让他从小就感觉到“有困难时,爸爸妈妈一定会跟我在一起”。这不会影响他独立能力的发展,因为独立是人的本能。相反,在“无助感”中发展出的能力,或许会给孩子带来某方面的外在名利,但绝不会成就他的内心幸福。

怎样帮孩子找到不同的视角?

有时候,事情没做好,又不可能马上回头重来,例如:孩子给灰姑娘涂色,不小心涂错了,而且也没法用橡皮擦掉,这时我们通常会开导孩子“没关系”、“想开些”。假如孩子能接受,当然万事大吉,但假如孩子不接受呢?而且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怎么”想开些呢?

如果孩子并没有马上发作,只是开始有些不高兴,那么我们就可以试着用兴奋的语气说:“哇,今天灰姑娘可要高兴坏了,因为她一直只有一条纯蓝色的裙子,今天她有了一条带花纹的蓝裙子!”或者:“今天灰姑娘正好要去参加化装舞会,需要在脸上戴个面具,让王子认不出她!”如果孩子能接受这种解释,那么我们还可以顺水推舟,编一段“穿上新裙子”或“化装舞会”的故事。

当然,这个方法不一定每次都奏效。假如孩子还是发起脾气来,那就先安抚情绪。但是不管怎样,帮孩子找到不同的视角,是一个长期有益的方向,因此需要我们在平时发现更多的引导机会,日积月累,逐渐帮孩子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需要强调的是,上面3个建议中,后两个只有在孩子情绪比较平静的时候,才能有效。

学龄前,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因为负责情绪的神经结构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如何在这个时期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情绪模式,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仅需要思考,还需要摸索,更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这3个建议,仅仅是情绪课题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日常生活中,还有更多方面需要我们一起不断讨论、不断完善。 

避开家庭教育切勿这样做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极大,教育得当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教育不当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前途。在家庭教育中应避免以下四种不当的方法。

威胁

成人用威胁的口吻对孩子说话:“你再....。。我就....。。”尽管这类威胁在大人心目中认为十分有用,但在孩子身上却不一定有效果。因为威胁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只要孩子有点自尊的话,他必定会故意与大人对着干,以此来显示他不是个胆小鬼。

收买

收买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话,就能得到奖赏。如“如果....就”的许愿方法,有时能刺激孩子而暂时达到某个目的,但却不能激励他作坚持不断的努力。对孩子来说,这些话就意味着怀疑他的能力。另外,也拿导致孩子讨价还价,以“你不给我奖赏,我就不规规矩矩”来要挟大人,从而提出更无理的要求。

有益的、受欢迎的不是以收买形式出现的奖赏,而是事先没有许诺过的、出乎意料的,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赏识而得到的奖赏。

保证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是平等的,互相要信任。不应向孩子保证什么,也不应要求孩子作保证。如果父母必须依靠保证来强调自己说的是真话,那么变相地承认自己没有保证过的话是不可相信的了。保证会使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也不应诱导或要求孩子保证今后循规蹈矩或绝不再犯某个错误。当孩子作了一个并非出于自愿的保证后,他等于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我们不应鼓励这种欺骗行为。

讽刺

父母讽刺孩子,极大地阻碍了他的进步。它往往为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交谈设下了牢固的障碍。挖苦的语言会招来孩子的反击,会在自己和孩子之间筑起一层屏障。在教育子女中,父母不应用讽刺和挖苦的语言,不应该降低孩子在他自己或在他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